rss
    0

    为什么经济越不景气,彩票销量越好? - 知乎

    2024.04.06 | admin | 14次围观
    为什么经济越不景气,彩票销量越好? - 知乎

      今年以来,彩票消费持续走高。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

      1-8月累计,全国共销售彩票3757.61亿元,同比增加1278.52亿元,增长51.6%。创五年以来的新高。

      不仅如此,过去三年,彩票的销售也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可以说,彩票不仅未受任何下行因素拖累,反而在一众消费品中逆势而上。

      有人认为彩票是“穷人税”,也有人认为“中1000万比赚1000万容易”,社会对彩票的认知似乎也出现分化。当前消费并未全面回暖,为什么彩票的销售反而大旺?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彩票似乎都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一经推出便能迅速风靡。

      现代意义上的彩票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一个热那亚人借鉴议员90选5的选举模式,发明了“90选5”的彩票。这种彩票刚一发明,马上就传播到意大利其他地区,而后传到整个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

      19世纪60年代,西班牙人发明的彩票“吕宋票”传入中国,年销售额最高时达到近百万两白银。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投资者追求收益最大化和规避风险,是两个重要的假定。然而在彩票上,这一理论几乎完全失效。

      当我们用行为经济学解释彩票现象时,会得出与传统经济学完全不同的结论。

      卡尼曼做了一个实验,他提供了两种彩票:

      A、20%的机会可以得到4000元,8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B、25%的机会可以得到3000元,75%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结果发现,超过6成的人选择了A。

      因此得出结论,买彩票的人关注的,不是每次买彩票累计获奖的总和,而是将每一次买彩票都当作是,拥有一次实现一夜暴富的冒险机会,这笔支出往往会忽略所付出的风险。

      对于彩票销售的火热,行为经济学家给了三个原因。

      第一,彩票被人们归类在单独的心理账户,具有“冒险”和“增值”双重特性。

      当一个人在去看电影的路上,价值50元的电影票丢失了,他大概率不会再买一张,而如果去买票之前丢了50块钱,这个人大概率会买票观影。

      同样是50元的价值,被放进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人们做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人在潜意识中会将资产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一部分资产可以用来偶尔赌一把,一部分资产要用来养老、一部分资产用来提升自己、一部分资产用来消费度假等等。

      彩票具有冒险增值的性质,因此,人们在购买彩票时有非常强的风险承受能力,甚至会主动寻求风险。这种心理行为致使彩票销售,相比于普通商品具备了更大的吸引力。

      第二,人们在购买彩票的过程中,往往会高估自己的判断力。

      在彩票市场中,当媒体大肆报道某地彩民中了几亿元的大奖时,投资者会过多关注这些中奖信息,而忽略了一些基本事实,比如中奖者只是少数,实际奖金总额与投注金额相差甚远等。

      一篇研究论文显示,70%以上关于彩票的宣传都是中奖信息,这导致人们往往过于乐观,认为自己中大奖的概率比别人更高。

      第三,彩票具有趣味性。

      彩票作为一种博彩活动,可以追溯到古代罗马,当时皇室与商界的人用彩票进行抽奖,抽奖可以带给人们惊喜和刺激,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数字型彩票成本低廉,2块钱就可以买一个少奋斗半辈子的机会和开奖前幻想中奖的快乐。

      随着人们对彩票中奖概率的认识更加理性,相信一夜暴富的彩民们变少了,数字型彩票的销售额在逐年下降。但是,只为“图一乐”的即开型彩票和竞猜型彩票更加受欢迎。

      彩票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卖得最好的是竞彩和刮刮乐:

      “不像数字型(双色球、大乐透)两元一注,足彩的专业买家多的可以一次购彩数万元。刮刮乐今年太疯狂了,买得太多了,票都不够。”他观察到,今年的一个变化是,多了很多来买刮刮乐的年轻人。

      你可能也会不经意间看到这个画面,周末逛商场每次经过彩票店,都能看到很多人围着刮彩票,有时候人太多,连买彩票都要排队了。

      一般凑热闹的大多都是年轻人,而且喜欢结伴,有一起出来逛街的朋友、一起出来吃饭的小情侣等等。

      不只是商场,在地铁站里也摆上了自助彩票机。

      包括城市的街头上,彩票店的门口总是有很多人在买彩票。

      但凡有年轻人活跃的地方总有一个彩票店,被众人围观。

      区别于以前的老彩民,现在年轻人最喜欢玩的还是刮刮乐。

      主要原因是这种刮刮彩出奖块,比其他的彩票来说操作更简单成本又低,而且现场刮立即就可以兑奖,因此现场买就能刮,瞬间能感受到刮刮乐的乐趣。

      往往在彩票店最显眼的地方,还会把中奖的彩票一张张展示出来。面值20元-50元一张的彩票,有的能中1000元,吸引着年轻人去碰运气。

      为什么年轻人会沉迷于彩票?

      主要因为彩票中的“口红效应”。“口红效应”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现象。

      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并非生活必需品的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因为即使生活窘迫,人们仍然会有消费的欲望,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奢侈品”,可以对消费者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彩票作为一种游戏,既有开奖的刺激,又能提供中奖后改变生活的期待。”专业人士表示。在经济增长放缓、消费普遍降级的当下,它充当了某种更廉价的娱乐活动,成为人们消费降级过程中的心理犒劳。

      或许还因为, 年轻人将彩票当成了“疗愈剂”,这些年轻人买彩票不是因为别的,单纯“图一乐”。

      有人被领导骂到狗血淋头的时候,下班路过了彩票店,心想要是中了的话,自己就敢裸辞了;

      有人被分手,剑走偏锋买彩票,就是为了确认自己不是纯纯倒霉蛋;

      也有人将彩票当成了“致富方式”,这些年轻人信奉的是“搏一搏,单车也能变摩托”。

      他们单纯认为中一千万的几率都比自己赚一千万的几率要大得多;

      ……

      多实在,都是一些改善生活的小梦想。

      但彩票中奖的本质是概率问题,它的数学方差波动,其实一直很稳定:就是无限趋近于你中不了,虽然是低风险,但几乎是零回报。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经济尚未完全复苏、消费略显疲软的今天,彩票又是非刚需消费的一种,人们的购彩欲望理应被遏制。当前的畅销、流行似乎并不符合逻辑。

      并且,彩票中奖是有概率的,概率很低,特别是中那种几百万的大奖,几乎就跟火星能撞上地球的概率差不多。

      如果很多人一直都陷入过度投入的状态,将大量的钱财投入彩票中,却忽略了家庭生活的改善,这将是非常不明智的消费行为。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无论我们投入多少资金,都根本不会中大奖。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彩票,不要将其作为投资方式,更不要过分投入。

      购买彩票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可以给人带来一些刺激和快感,但是如果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彩票上,幻想靠彩票来实现一夜暴富,那么就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因此,我们不要盲目跟风,应该把更多用于彩票上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用来投资在其他更需要的地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