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0

    反应了当时珠宝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传播的情况

    2024.04.01 | admin | 13次围观
    反应了当时珠宝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传播的情况

      鹦鹉螺杯,在古代,常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客室里,在国外,也是欧洲王室和贵族,都非常热捧的一件珠宝物件。

      鹦鹉螺杯 欧洲 约1670—1680年

      目前,我国,共发现了三件,一件在南京博物馆,两件在徐州的邳州博物馆珍藏。

      鹦鹉螺杯 南京博物馆藏 出土于南京东晋王兴之夫妇墓中,王兴之是书圣王羲之的叔伯兄弟

      唐朝诗人李白在《襄阳歌》中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能让“斗酒诗百篇”的大诗人对其情有独钟的酒杯,到底是一件怎样的宝物?!

      鹦鹉螺杯,顾名思义,是用鹦鹉螺的螺壳制作而成的,更有“倒不尽的酒杯”之称。

      三国时期,吴国有个叫万震的,写了一本书,叫作《南海异物志》的。

      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扶南海有大螺,如瓯,从边直旁截破,因成杯形,或合而用之,螺体蜿蛇委曲,酒在内自注,倾覆终不尽......。”

      “又曰: 鹦鹉螺,状如覆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为名。”

      这段记载,应该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了。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知道,鹦鹉螺杯,是用整个鹦鹉螺掏空而制成的。

      它还有一个别名,叫“九曲杯”,因其螺腔蜿曲,薮穴幽深,以致杯中酒,永远喝不尽。

      根据史料可知,鹦鹉螺杯,最早出现应该是在西晋时期,在唐宋时期得到推崇。

      徐州的邳州出土的“鹦鹉螺铜扣杯”,就是有力的实证。

      2015年6月,一个傍晚,邳州新河镇煎药庙村的原址上,正在平整土地,突然,不经意间,人们发现了一座古墓群。

      考古人员仔细勘探后,发现这是一座距今1700年的西晋家族古墓,一共有9座。

      从这座西晋古墓中,共发掘出300多件文物,其中原材料来自海洋的“鹦鹉螺铜扣杯”,让专家们惊喜。

      这个“鹦鹉螺铜扣杯”,它的口部、中脊等处镶扣着鎏金铜边,保持了杯形原貌,让整个杯体构架,没有丝毫变化。

      鹦鹉螺铜扣杯 徐州的邳州博物馆藏 出土于邳州新河镇煎药庙村,距今1700年的西晋家族古墓

      虽然杯体外表已经残破,但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杯里鹦鹉螺的剖面结构,是一个个大小不同、规律分布的“房间”。

      由此可见,镶鎏金的铜边,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易碎的螺壳,增加了强度。

      经镶扣的鹦鹉螺杯为圆底,杯的旋尖处,弯向器口,即所谓“头向其腹”。

      细细品味,真的像一只鹦鹉转过头来,梳理着自己的羽毛,又似将头插入翅中酣睡。

      “鹦鹉螺铜扣杯等文物的出土,为研究东西文化贸易与交流,提供了实证。

      更为进一步认识徐州地区,在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走向,提供了线索。”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这样说道。

      是的,徐州从古至今,都是交通要道。有很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地位,被称为,“北方锁钥,南方门户。”

      在军事上,占领徐州,向北,可以阻击敌寇进攻,向南,能够打开进军的道路,向西,可以直逼中原的广阔土地,向东,能够抢占海上通道。

      在经济上,徐州就是一个贸易中转站。西接中原,东襟大海的徐州,既可以进行陆路运输,也能够实施海上贸易。

      所以,古代的徐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节点。

      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融,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留下了诸多历史印迹。西域的歌舞、杂技、魔术、烤羊肉串等画面频现石上。

      其实,鹦鹉螺是生活在南印度洋的一种很稀少的贝壳类生物,现在查明,我国的南海也有。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从这次徐州的邳州出土的“鹦鹉螺铜扣杯”,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元素。

      鹦鹉螺杯的贝壳材料,虽然来自南印度洋,而鹦鹉螺杯的口部、中脊等处,镶扣的鎏金铜边的工艺技术,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工艺。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汉代,确实是一个让后世自豪的朝代。

      强盛时期的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行走的路线,在之后的频繁往来中,形成固定路线,成为了官方驿道。

      由此,打通了陆上的丝绸之路。

      不久,以丝绸为主要货物的海上经济贸易,也发展起来了。

      到了西晋时期,东西方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

      鹦鹉螺杯也进入了西方人的视野,并逐渐盛行起来。

      中国的鹦鹉螺杯本是饮具,或曰“劝杯”,到了西方的餐桌上变换用场,成了财富和地位的符号。

      鹦鹉螺鎏银壶 16世纪中期 佛罗伦萨皮蒂宫银器博物馆藏

      这款“鹦鹉螺鎏银壶”,现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皮蒂宫银器博物馆。

      虽然工匠已把它打造成奢华的酒器,具有着优雅神秘的美感,受着意大利历代的显赫王室和贵族的荣宠。

      但是,我们现在仍能从这款鹦鹉螺杯中,窥探出当年的东方元素。

      我们来看彩绘部分:梳着云髻的古装仕女以手抚胸,戴帽骑马的人回首观望,右手好似在攀折树枝。两个侍从模样的人,一个举着一把垂着璎珞的伞,另一个拿着一柄长杖。

      鹦鹉螺鎏金壶 16世纪中期 佛罗伦萨皮蒂宫银器博物馆藏(局部)

      看到这幅画面,你一定会想起《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场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崔莺莺与红娘在长亭中,目送着上京赶考的张生,而此时张生也是依依不舍。

      还有一件,产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鹦鹉螺杯,也有着明显的东方元素:杯子上下有两尊东方人物石雕像,据说,是明末清初,中国的舶来品,被荷兰工匠,将其与鹦鹉螺合体,就得到了这样一件具备浓郁东方风情的鹦鹉螺杯。

      鹦鹉螺杯 产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这件文物,据说,曾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卖过当时的估价12万英镑。

      身为舶来品的雕像,反应了当时珠宝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传播的情况,也体现了鹦鹉螺杯非常受贵族的喜爱,不然也不会从东西晋,一直到清代,还漂洋过海。

      在东西文化的传播中,东襟大海、西接中原的徐州,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过去是,今天也是。

      前不久,徐州博物馆参加了一带一路的文物外展活动,以“不朽的玉甲——汉代文物精品展 ”为主旨。

      精选了玉枕、虎头玉枕饰、双联玉管、S形龙玉佩、玉面罩、金缕玉衣等18件玉器文物。

      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去往匈牙利的塞格德莫拉·弗朗茨博物馆展出,首日就吸引了近万名观众前来领略中国汉文化的魅力。

      欧洲匈牙利 一带一路的友好国家 图为等待参观徐州西汉金缕玉衣的观众

      徐州,在古代,成为了丝绸古道的“徐州站”,现在,又要担当“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这是历史赋予徐州人们的使命,也是全国人们的殷切希望。

      徐州一定会立足新起点,扛起新使命,续航新征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