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0

    看球看得清楚与否还只是对自己观感有所影响的话

    2024.03.07 | admin | 14次围观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十一放假的时候去西班牙旅行,特地买了张皇家马德里的主场球票,进行“深度文化体验”。作为非球迷,我还特地先看了几场比赛以便了解主客队和犯规规则。但真正身临其境,似乎转播里看到的犯规范例并没有什么效果,只能跟着两队球迷“假嗨”。说巧不巧,我左边坐了皇马球迷、右边就是布鲁日球迷,主队和客队分别进的第一个球最初都没算,但突然某一边的球迷就振臂高呼,定睛一看比分牌,进球算了;双方的几次犯规,从我坐的地方也只能看到碰撞完起争执,连裁判掏牌都来不及拍下来,就只听到两边球迷连比划带喊,表达着对判罚的不满,但我也搞不清谁是谁非。这场的三张黄牌和一张红牌,除了守门员故意延误的一张算是明白原因,其他几张的判罚我都看得一头雾水。要想真看清楚,还是坐在家里看有慢动作回放的足球比赛更靠谱。

      如果说作为观众,看球看得清楚与否还只是对自己观感有所影响的话,裁判对于球员动作、足球运动路线的观察可就关系到比赛的胜利与失败,甚至是奖杯的归属了。现在不少足球比赛采用录像辅助进行裁判。但是比利时的研究者发现,当裁判在慢动作回访时看到犯规,他们更可能会给出红牌,即便黄牌警告是更为合理的判罚。这是因为在慢动作回放时,犯规动作会显得更加严重。对于录像辅助判罚的系统研究发现,录像辅助判罚仅在罚角球的时候能够提高判断的准确率,因为在罚角球的时候很多队员在很小的范围内同时行动,慢动作可以更好地铺捉到每个人的行为,以便判断是否犯规。但是在需要作出处罚的情境下,尤其是是否要亮牌、要亮什么牌的时候,观看慢动作回放对于裁判的决定有着显著影响。

      研究者对88名欧洲裁判在60种比赛场景中的判决进行了研究,裁判对其中一半的情景通过实时录像(正常速度播放)进行判罚,另一半通过慢动作回放进行判罚。然后再将裁判的判罚与“标准判罚”(有UEFA的专家委员会给出的决议)。结果发现,观看慢动作和实时回放,进行判罚的准确率差不多(63% 对 61%),但在标准判罚是黄牌的情况下,20%看慢动作回放的裁判给出了红牌的决议,只有10%看实时回放的裁判给了红牌。这说明慢动作会加重裁判对于犯规恶意程度的判罚,观看慢动作时,裁判更容易会认为球员的犯规是故意的而非无心之过或者鲁莽行事。根据这个研究的结果,国际足联(IFAB)也对于使用慢动作镜头进行了规定:只能用于判断是否在罚球区犯规、或者决定是否踢到对方球员身上。

      不仅是裁判,普通人也会受到慢动作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有人可能会说,在紧急关头人的反应会更快,但研究并没有证实这种观点,人的判断和反应并不会在紧急情况下有显著提升。但是在看同一段录像时,如果是看慢动作回放,观看者更多认为动作是故意的。这是由于在看慢动作时,观看者会对于动作发生的时间进行错误的判断,认为动作的执行者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完成动作,从而认为伤害是蓄意为之的。

      关于播放比赛快慢,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觉得视频看起来更快。小时候觉得很长的电影,长大了会觉得变短了很多。在一项实验中,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对视频片段的长度进行判断,孩子们普遍认为视频的节奏也比实际更慢,这种偏差在年纪小的孩子中更为显著。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人们并不一定会注意到比赛节奏发生改变。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足球比赛视频的速度提高或降低了12%,但100名观众没有一个注意到速度发生了改变。直到速度的变化提高到18%,观众才能注意到播放速度发生了变化。不仅画面如此,解说也是如此,观众同样没有注意到调快或者调慢的解说。这两点倒可以做个很好的结合,来平衡家里球迷和孩子的“电视主权争夺战”:把电视调成1.15倍速,看足球那位并不会注意到什么不同。这样90分钟的足球,只要80分钟就能看完,孩子也会觉得没那么长,这不是挺好?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

    看球看得清楚与否还只是对自己观感有所影响的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