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0

    河南信阳过年的风俗

    2024.01.09 | admin | 43次围观

      河南信阳过年的风俗

      信阳,河南省地级市。古称义阳、弋阳、申州,又名申城,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河南信阳过年的风俗,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杀年猪

      在过年前一个月、半个月左右的时候,咱们固始人都会把自家养了一年的肥猪牵来宰杀,然后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来吃一顿热闹的杀猪饭,一起分享丰盛猪肉大餐和即将过年的喜悦!

      这不仅仅寓意着热火朝天过年的开始,也寓意着来年大丰收!

      晒**

      **作为信阳冬季的必备食材,经过了历代人的`精心改良,早已不单单是猪肉那么单一,腊肠、腊鸡、腊鱼……多种食材通过腊制的方式制成美味,似乎这就是信阳人的魔力!

      扫扬尘

      扫扬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以前每年春节前,信阳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

      按信阳民间的说法是,除了扫除灰尘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也是信阳人对辞旧迎新的表现。

      赶大集

      虽然*时每隔几天都会赶场,但一年的最后“一场”,和往日的赶场意义完全不一样,场景也不一样。

      年前的最后一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赶,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尤其是鸡、鱼肉都要买上,鸡预示着吉利,鱼当然就是年年有余了!

      贴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火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而且如果你家买了“福”字,一定要知道福字的正确贴法,民间有把福字倒贴的说法,“福倒”寓意着“福到”。但如果你是贴在大门上的,一定要正贴,大门的“福”字的倒着贴话,可就把福气倒在门外了,不过里屋的“福”字适合倒着贴,寓意把“福”倒在自己家里!

      年夜饭

      年夜饭就是我们期待了一年的团圆饭,一年后的最后一餐,这一天一家人一起张罗好年夜饭,之前准备的鸡鸭鱼肉统统都会在今天上桌。

      而且年夜饭的时候要慢慢吃,用大人们说的话就是:要吃出吃了一年的感觉。作为小孩最爱过年的原因之一,就是年三十的时候,长辈们还会给晚辈发新年红包——压岁钱!

      除夕守岁

      在信阳,除夕之夜,吃完年夜饭之后,全家团聚在一起闲聊、看春晚,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不过现在好像大家守岁的方式,都变成了集体“打麻将”通宵!

      开门放炮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 00:00 时刻,在信阳有“开门放炮”一说,就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小编还记得每年在家过年,大年初一**时刻,父母都会开门放炮以示辞旧迎新之意!除了**放爆竹之外,很多人家在初一到初三一早的第一餐开始之前,也会放“开门炮”!

      拜年

      这是应该我们小时候最爱的新年习俗之一!每年从大年初一开始,我们都会去给长辈们拜年,拜年是一种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

      晚辈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吃汤圆

      在信阳,每年的元宵节的早上,妈妈都会起床为家里准备又白又糯的汤圆作为早餐,这个时候用汤圆作为早餐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新年的第一天吃汤圆,从味道上取其甜甜美美之意,从字面上体现一种圆满之意!

      河南信阳过年的风俗(扩展1)

      ——河南各地过年的风俗

      河南各地过年的风俗

      河南地处中原,是**民族的发源地,河南各地过年的风俗也是多种多样,本章小编就为大家说说河南各地过年的风俗,欢迎大家阅读收藏。

      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富家杀猪宰羊、张灯结彩,贫者物质上不赶奢侈,但规矩是要面面俱到的。“***,祭灶官;***,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谣,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除此之外,还有啥风俗呢?

      熬年夜(守岁)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唠唠亲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全家人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熬年”。 守岁到五更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河南大年初一的禁忌大年初一,河南人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硬币扁食河南传统扁食 硬币扁食,是河南林县、*顶山、许昌等地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饺子)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河南民间过年传统习俗 破五破五吃饺子意为捏住“小人嘴”

      河南*顶山、许昌、南阳、宝丰一带一般破五中午放鞭炮

      破五即大年初五,之所以称“破五”,意为从此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饺子、放鞭炮之习相沿不变。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河南*顶山、许昌、南阳、宝丰一带一般中午放鞭炮,不过破五不准吃面条或面稀饭,吃馒头不准剩。

      河南民间过年习俗 “走亲戚”

      河南民间的走亲戚拜年活动“走亲戚” 是河南各地过年的主要内容之一,规矩甚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初一之前称拜早年,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拜年要先长辈、后*辈,先紧邻、后远亲。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饭。初四以后,次要亲戚、朋友之间相互拜年。

      元宵节叫十六(lu)儿元宵节河南民间各地一般会举办各类文艺汇演活动

      河南人把正月十五、十六视为过年的结束,非常重视,俗称“六(lu)儿”又称元宵节、上元节、灯节,民间有“十五大似年”之说。河南民间这一天的饮食颇多讲究,除了要吃饺子或汤圆,即所谓的“十五扁(饺子)、十六圆(汤圆)”外,因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有差异。如豫西蒸制糖包馍、枣花馍,信阳地区要作年糕。有的地方还要炸油饼、面角等,早餐要抢早,象征早种早收。

      偷灯头儿

      元宵灯会也是河南过年传统重要活动之一

      正月十五豫南一带,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的风俗,点灯盏时,邻家子女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有的地方自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灯”,“面灯”或“灯馍”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送灯河南传统灯笼作坊

      这个习俗可谓久远,如今坚持的人已经不多了。三十傍晚,豫北一带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三门峡灵宝,东、西常村骂社火表演现场

      及至元宵,耍社火在各地进入**。然而,在三门峡灵宝市阳*镇,东常村和西常村世代相传的却是“骂”社火。东西常骂社火源于始于黄帝铸鼎功成时,被誉为“天下奇俗骂社火”,2007年被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正月初二开始,两个村子的人开始敲锣打鼓,交替前往对方村子里指名道姓地挑骂,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只要反穿皮袄,就可以站在大鼓上骂对方村的村**、社火头子,可以摆供烧香骂大姓的祖宗*。批评指责讽刺,贯穿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辱之愈甚敬之愈甚,为外地社火所不具备。

      ***、祭灶官。十二月***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祭灶官;***,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河南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河南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河南"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工具/原料

      各种过年物品

      方法/步骤

      农历腊月***,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无事。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河南信阳过年的风俗(扩展2)

      ——关于河南人过年的风俗

      关于河南人过年的风俗

      河南地处中原,是**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小编为您搜罗河南独具特色的各地民间过年习俗,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地道的河南大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河南人过年的风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富家杀猪宰羊、张灯结彩,贫者物质上不赶奢侈,但规矩是要面面俱到的。“***,祭灶官;***,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谣,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除此之外,还有啥风俗呢?

      熬年夜(守岁)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唠唠亲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全家人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熬年”。守岁到五更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河南大年初一的禁忌大年初一,河南人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硬币扁食河南传统扁食硬币扁食,是河南林县、*顶山、许昌等地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饺子)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河南民间过年传统习俗破五破五吃饺子意为捏住“小人嘴”

      河南*顶山、许昌、南阳、宝丰一带一般破五中午放鞭炮

      破五即大年初五,之所以称“破五”,意为从此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饺子、放鞭炮之习相沿不变。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河南*顶山、许昌、南阳、宝丰一带一般中午放鞭炮,不过破五不准吃面条或面稀饭,吃馒头不准剩。

      河南民间过年习俗“走亲戚”

      河南民间的走亲戚拜年活动“走亲戚”是河南各地过年的主要内容之一,规矩甚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初一之前称拜早年,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拜年要先长辈、后*辈,先紧邻、后远亲。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饭。初四以后,次要亲戚、朋友之间相互拜年。

      元宵节叫十六(lu)儿元宵节河南民间各地一般会举办各类文艺汇演活动

      河南人把正月十五、十六视为过年的结束,非常重视,俗称“六(lu)儿”又称元宵节、上元节、灯节,民间有“十五大似年”之说。河南民间这一天的饮食颇多讲究,除了要吃饺子或汤圆,即所谓的“十五扁(饺子)、十六圆(汤圆)”外,因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有差异。如豫西蒸制糖包馍、枣花馍,信阳地区要作年糕。有的地方还要炸油饼、面角等,早餐要抢早,象征早种早收。

      偷灯头儿

      元宵灯会也是河南过年传统重要活动之一。

      正月十五豫南一带,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的风俗,点灯盏时,邻家子女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有的地方自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灯”,“面灯”或“灯馍”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送灯河南传统灯笼作坊

      这个习俗可谓久远,如今坚持的人已经不多了。三十傍晚,豫北一带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指名道姓对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门峡灵宝,东、西常村骂社火表演现场及至元宵,耍社火在各地进入**。然而,在三门峡灵宝市阳*镇,东常村和西常村世代相传的却是“骂”社火。东西常骂社火源于始于黄帝铸鼎功成时,被誉为“天下奇俗骂社火”,2007年被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正月初二开始,两个村子的人开始敲锣打鼓,交替前往对方村子里指名道姓地挑骂,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只要反穿皮袄,就可以站在大鼓上骂对方村的村**、社火头子,可以摆供烧香骂大姓的祖宗*。批评指责讽刺,贯穿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辱之愈甚敬之愈甚,为外地社火所不具备。

      农历腊月***,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无事。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相关阅读:江苏过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无锡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吉祥。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祝。

      无锡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无锡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元旦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无锡也是这样。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岁朝风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动刀剪,又禁止倾倒污水、粪便。元旦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无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虫做亲"。无锡旧俗对元旦这一天的气候十分重视,常以这天的天气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

      江宁县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祭灶官。十二月***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祭灶官;***,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河南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河南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河南"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杀年猪

      在过年前一个月、半个月左右的时候,咱们固始人都会把自家养了一年的肥猪牵来宰杀,然后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来吃一顿热闹的杀猪饭,一起分享丰盛猪肉大餐和即将过年的喜悦!

      这不仅仅寓意着热火朝天过年的开始,也寓意着来年大丰收!

      晒**

      **作为信阳冬季的必备食材,经过了历代人的精心改良,早已不单单是猪肉那么单一,腊肠、腊鸡、腊鱼......多种食材通过腊制的方式制成美味,似乎这就是信阳人的魔力!

      扫扬尘

      扫扬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以前每年春节前,信阳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

      按信阳民间的说法是,除了扫除灰尘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也是信阳人对辞旧迎新的表现。

      赶大集

      虽然*时每隔几天都会赶场,但一年的最后“一场”,和往日的赶场意义完全不一样,场景也不一样。

      年前的最后一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赶,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尤其是鸡、鱼肉都要买上,鸡预示着吉利,鱼当然就是年年有余了!

      贴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火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而且如果你家买了“福”字,一定要知道福字的正确贴法,民间有把福字倒贴的说法,“福倒”寓意着“福到”。但如果你是贴在大门上的,一定要正贴,大门的“福”字的倒着贴话,可就把福气倒在门外了,不过里屋的“福”字适合倒着贴,寓意把“福”倒在自己家里!

      年夜饭

      年夜饭就是我们期待了一年的团圆饭,一年后的最后一餐,这一天一家人一起张罗好年夜饭,之前准备的鸡鸭鱼肉统统都会在今天上桌。

      而且年夜饭的时候要慢慢吃,用大人们说的话就是:要吃出吃了一年的感觉。作为小孩最爱过年的原因之一,就是年三十的时候,长辈们还会给晚辈发新年红包——压岁钱!

      除夕守岁

      在信阳,除夕之夜,吃完年夜饭之后,全家团聚在一起闲聊、看春晚,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不过现在好像大家守岁的方式,都变成了集体“打麻将”通宵!

      开门放炮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00:00时刻,在信阳有“开门放炮”一说,就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小编还记得每年在家过年,大年初一**时刻,父母都会开门放炮以示辞旧迎新之意!除了**放爆竹之外,很多人家在初一到初三一早的第一餐开始之前,也会放“开门炮”!

      拜年

      这是应该我们小时候最爱的新年习俗之一!每年从大年初一开始,我们都会去给长辈们拜年,拜年是一种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

      晚辈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吃汤圆

      在信阳,每年的元宵节的早上,妈妈都会起床为家里准备又白又糯的汤圆作为早餐,这个时候用汤圆作为早餐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新年的第一天吃汤圆,从味道上取其甜甜美美之意,从字面上体现一种圆满之意!河南信阳过年的风俗(扩展3)

      ——河南洛阳过年的风俗

      河南洛阳过年的风俗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每个地区的过年风俗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河南洛阳过年的风俗,欢迎阅读。

      春节在洛阳民间俗称为“年下”或“阴历年”。春节期间习俗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年事活动主要分为两大阶段:

      1.节前准备阶段

      春节前的准备阶段,要从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吃“腊八粥”说起。“腊八节”后,新年临近,人们开始购置年货、缝制新衣、洒扫除尘、祭拜灶神、烹调食品、张贴春联(门神)、守岁迎新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祀和守岁两项活动。

      祭灶节:农历腊月***,是民间祭灶神日,俗称“***,祭灶官”。当日下午,家庭主妇带领姑娘、媳妇烙灶饼,并打扫厨房。晚上,在灶君像前摆上灶糖和烙好的灶饼与一只杀好的去毛公鸡(吉利区则是放上一碗清水)行祭把礼。糖是为了封灶神嘴的,意思是让灶君上天宫不要乱讲,尤其是家庭丑事;灶饼则为灶神来回天宫路上吃的;而公鸡则是送给灶神的“天马”,鸡血放在鸡背上作为马鞍。祭灶仪式均由男主人主持,俗称“男不愿月,女不祭灶”。祭灶时在男主人带领下,全家跪在灶神像前叩头烧香、烧黄表和金银纸帛,把一段灶糖放入火中烧成稀,糊住灶神的嘴。礼毕,把准备好的一篮草料撒到厨房顶上,意为灶神喂马,然后将灶神像揭下在院内焚烧,边烧边说:“***日去,初一五更回”、“通天灶神,多降吉祥”,为灶神鸣放鞭炮送行上路。

      “腊月***儿,发面火烧胶糖锅儿”。是日要烤发面饼,还要烙个“满鳌子饼”,日“全粮饼”,家庭成员每人一份,也给不在家的人留一份,以示祭灶之仪的庄重。俗话说:“***,祭罢灶,大人小孩哈哈笑。女要花,儿要炮,老婆要项手帕帽。”

      祭灶之后,人们基本停止各种生产或商业活动,准备过年的必需品,所以就形成这样的歌谣:“***,祭灶官;***,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洛阳老城是二十五打面糊,发面蒸馍);二十六,蒸馒头(孟津为去割肉,伊川等地是剪柏枝);二十七,扳柏枝,也说剃精精(也有的是杀只鸡);二十八,去挖沙(吉利是炸油花);二十九,装香炉(有的是去打酒);年三十,贴花门儿;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除夕:为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风俗源于先秦的“逐除”,也称岁除,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是它的原始意义。

      上午各家贴春联(据说“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我国最早的对联)、门神。门神为木板年画,大多是秦叔宝、尉迟敬德,也有贴连年有余、金玉满堂、五谷丰登、万事亨通于门上的。在老人住室则贴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祥语和福神、喜神、禄神、财神像。对联在城镇中较为讲究,有朱丹、黄丹、泥金和墨书写的,纸面上又有碎金、块金之分。内容有颂德的,有劝善的,有抒怀的。其中节俭持家的内容较多。一些县乡则在下午贴门神、对联,但当年守丧之家则用蓝纸或绿纸写“守制”二字贴在门角上,守丧第二年者可用蓝或绿纸书写对联,内容多为“守制难回周公礼,思亲常望白云飞”等联语贴于门。贴时要挂上堂轴或摆上神位,并贴上灶君神像。灶君像的对联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额为“一家之主”。

      贴过春联,要打扫厅堂和庭院。晚饭是饺子加面条混煮的“宝盖”,也称“钱串”。饭后,男主人提着烧红的犁铧到各屋用醋熏,是为了除疫防病。在整理屋内摆设时,要将挂神轴的祖先堂桌子和各神位的桌子饰以红围布,椅子上放红座垫和红椅搭。睡觉前要在各神位前点灯烛,烧香叩头,同时鸣炮,日“安神”。入夜各屋灯盏彻夜不熄,家人围坐,叙旧话新,彻夜不眠,谓之守岁、辞岁、熬年。各家按历书喜神的方向点燃“喜草”(干谷草)和喜码子神(喜神和喜神码子像也属于木版年画),然后烧香叩头,盼望喜神临门,事事如意,也有人家同时在院内点燃柏枝,防“***”血滴人家中,带来厄运灾难。洛阳郊区大屯一带点柏枝不让出火头,只准沤烟。

      除夕,百业封门,武将封操,文官封印,厨子封刀,戏子封箱,裁缝封剪,铁匠封锤等,商号的算盘、斗、秤、账册一概封存。亲邻之间*时有芥蒂者,此夜主动上门握手言欢,重归于好。春联贴好后,债主就不再讨账,所以春节前后“债主不讨账,欠主不还钱”,此俗体现了传统礼仪中的谦忍和同情。

      **时期,除夕之夜,有步行10余里去北郊吕祖庵上香祷告者,一些也前往抽签问命,祈求早日跳出苦海有个良好归宿。是夜求吕祖者络绎不绝,而路旁的乞讨者更多,所以上香祈求的人都给乞讨者钱物,比*时多一倍。嵩县、孟津、伊川诸县农村多在除夕之夜燃柏枝、鸣炮祭扫。

      进入80年代以来,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随着年夜钟声的敲响,迎来了带着人们美好愿望的新春。此时城乡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是夜多以观看**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除夕之乐。

      2.节中庆贺活动

      从初一早上开始,洛阳春节期间的各项活动陆续展开,主要有祀祖追远、叩拜长辈、燃放鞭炮、接年贺岁、家族拜年、走访亲戚、宴请宾客、破五送穷、朝拜关冢、欢度元宵。

      祭祖追远:初一五更,老少即起,都穿新衣帽,无新衣者,也要干净整齐。家家先在屋门外面挂灯,洛阳老城多挂宫灯,县乡有挂马灯、玻璃罩灯或煤油灯者,边远山村也有点松明者,名为天灯、神灯,取天地同辉之意。家中**率子孙拜祭祖先,讲究的.人家专设“追远堂”,一般农家称为“家堂”。正堂明间置八仙桌或条几,桌几上摆设祖先牌位,或在墙上悬挂轴子(即把*时卷起的家堂轴子放开),设五谷、肉食和果品、面供,也有人家于墙壁正中挂先人像,并配有“祖宗功德大,子孙孝思长”的颂联,横额是“慎终追远”,地上铺有红毡或苇席。家人沐手燃香焚帛之后,由长辈致“吾祖贤德,润泽子孙”之类的颂词,然后按长幼之序向先人行香叩拜。孟津农村,除在家中祭祖之外,天亮后还要到祖祠或宗族**处再行叩拜祖先牌位。

      祭祖之后燃放鞭炮,全家喝“头脑汤”,或称“头脑”,是由切成方块的凉粉做成的汤,也叫粉汤。洛阳郊区农村,初一五更家庭主妇不起床,男主人早起。一是怕女人五更说不吉利的话,二是婆母之意:媳妇辛勤劳作一年,初一早上应该休息。所以初一早饭由男性掌灶,把除夕或初一五更包好的水饺煮熟后,首先敬祖先、老天爷、灶王爷诸神,然后再依家中辈次盛用。包水饺时大多在个别饺子中放置铜钱或流通硬币,谁若吃到说明谁有“福”气;有的包成元宝状,煮熟时有意盛给老人和孩子,意为敬老和祈愿孩子富足得福,这也是尊老爱幼美德的体现。宜阳乡村则于天微明时在院内点燃柏枝,俗称“烤旺火”,洛阳郊区民众则是从点燃的柏枝上迈过去,称“跨旺火”。

      接年贺岁:天亮后,让家童开门,一边开门一边唱“大年初一把门开,门神富鬼都进来,驴驮金,马驮银,狮子驮着聚宝盆”,这叫“开门扫春”或“接年”,寄托着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然后先在家中拜年,晚辈向长辈行叩头礼,长辈则向未成年的晚辈发“压岁钱”,栾川县则称之为“压腰钱”,名日“添岁”,最幼者和新媳妇得压岁钱最多。

      俗话说“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上午拜过家中长辈后,家中男性到族长家拜年。下午,家中女性去族长处贺岁。新妇则于上午由中妇或婆母带领到宗族家拜年,各家也预设食品供新妇食用。是日,凡乡邻见面,男子均拱手作揖贺年,或从门缝中投入一张红色名片,算是拜年。今人多以“新年好”、“新年快乐”等问候为拜年语,以示新春祝福和关怀。即便是不熟之人,见面也要招呼一声。

      中午,各家均以传统形式做丰盛菜肴聚餐,名为团圆饭、团圆席、团圆宴,举家老少,济济一堂,亲情融融。初一午后,村寨唱戏、踩高跷、舞狮子、跑竹马等,直至深夜。

      探亲拜节:初二,年轻夫妻都要到女方家拜年,这是每年春节期间出嫁闺女必须回娘家看望父母的日子。新婚夫妻拜年时,女方近族象征性地轮流请新女婿“吃年饭”。与新婿同龄、同辈或年少者则借机向其索烟要糖,不答应即脱其衣帽,名为“耍新女婿”。嵩县、孟津等县农村无新婚的家庭要先探望舅爷。偃师亲族之间于此日以面食、大肉相馈,作为“拜年”,以示同门之亲。新婚夫妻要探望娘舅,先男方后女方,这叫“认亲”、“走外婆家”,按岳父母、姑、姨的顺序依次行走,亲戚给新人钱物,俗称“见面礼儿”。

      初三、初四,既是串亲之日,也是乡邻之间相互宴请饮酒之日,称为“饮节酒”。80年代以来,此俗炽盛,沟通情感,相互帮助,是处理邻里关系的重要方法。

      初五为“破五节”,俗称“破五送穷”。洛阳老城这天中午饭是面条,民间俗谓“初一元宝盖儿(饺子),破五榆钱串儿(面条)。”旧时初一至初五为闹节,也有许多禁忌:不动刀剪、不扫地倒煤渣、不讲忌言秽语、不责打子女、不借债、不讨账、不动碾、不经营等等。初五开禁,故称破五。初五夜,家家鸣炮焚香,把初一(或除夕)烧的柏枝灰送到富家田中,捧回新土放到老人床下,意为“送穷灰挖富土”,俗称“送穷土”。伊川乡间在早上送穷,先将自家的柏枝灰倒在门外,再把富裕人家的土铲回家,一边铲一边念叨“送穷灰,富灰来,元宝疙瘩滚滚来”。洛阳老城居民是在初四晚上送穷,把自家的垃圾倒在街头,把条香插在上面点燃,再烧金银纸帛,面对香帛向“穷神”磕头,然后捡一砖瓦放在屋门后或床下,名日“送穷接富”。偃师于初四晚上,将一犁铧烧红,一边浇水,一边向门外走(也有的把麦草点燃后,送到门外),一边走一边念叨“送穷”语。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十五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有此名,也叫“上元节”或“元夕节”。现在人们习惯把“元宵节”看做一个单独的传统节日,但在旧时,“元宵节”是春节连续性、系列化庆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果将春节比喻成一部多幕民俗文化大戏的话,“元宵节”就是这部多幕大戏的最后一幕,而且是一场重头戏。因为从农历腊月***到正月初五,人们主要进行的是祭神祀祖、叩拜长辈、走亲访友、宴请宾客等礼仪活动。到了正月初五,各种礼仪活动基本结束,春节暂入低潮。到了正月初八,人们又开始忙于元宵节各项民间娱乐活动的准备工作。所以,民间传统认为春节前期(腊月***至正月初五)“重于礼”,后期(初六至十五)“重在乐”。“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人一年中最热闹快乐的时刻。”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唠唠亲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全家人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熬年”。守岁到五更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大年初一有禁忌

      大年初一,河南人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

      中原南北东西挤庙会

      很难一句两句话就说清楚庙会是什么,可是只要去河南**小小的庙会上转那么一圈,就立刻乐陶陶地明白了——庙会,首先得有座庙,在庙里安排一个值得信任的神;找个好日子来和神打个招呼,拜神祭祖的香火是不能少的;再给自己吃点什么买点什么,听听那些古老的传说,再把传说讲给没听过的人……庙会很有意思,想体会庙会的乐趣,首先,你得不怕挤——不挤的庙会,肯定不是好庙会。

      人民间传统习俗“走亲戚”

      河南走亲戚规矩甚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初一之前称拜早年,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拜年要先长辈、后*辈,先近邻、后远亲。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饭。

      人民间传统习俗“破五”

      之所以称“破五”,意为从此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饺子、放鞭炮之习相沿不变。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河南*顶山、许昌、南阳、宝丰一带一般中午放鞭炮,不过破五不准吃面条或面稀饭,吃馒头不准剩。

      人民间传统习俗偷灯头儿

      正月十五豫南一带,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的风俗,点灯盏时,邻家子女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有的地方自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灯”,“面灯”或“灯馍”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河南鹤壁

      贴对联——新的一年新的开始,红红火火,写上自己对于未来的期盼。每天工作一天回家都会感觉很温暖。但是现在家里面没人会写漂亮的毛笔字了,只能上街买现成的,贴上春联,准备迎接新的一年了!

      河南三门峡

      打扫卫生——过年了,打扫卫生,请保洁贵,那就自己动手吧。准备过年喽,洗窗帘,换被套,搞搞卫生,听听喜欢的音乐,等待团聚,很安详的小家。

      河南安阳

      办年货炸丸子——过年炸丸子在我脑海里记忆很深刻,还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前几天我都很期盼这天可以快点到,因为可以在炉子边等刚炸好的丸子。然后,吃着热腾腾的丸子,那个感觉真是很幸福噢……

      油炸肉丸+酥肉,安阳人每家过年必备菜之一 五香卤猪舌 接下来就是老爸最拿手的硬菜了:红烧鲤鱼,那叫一甜、辣、香 壮士饥餐——腐卤肉,别只看长相,这肥而不腻 。 凉拌酸辣包菜,让人吃了满口留香~ 虽然春节期间美味佳肴众多,但是小伙伴们也要注意健康饮食哦!河南信阳过年的风俗(扩展4)

      ——河南过年习俗

      河南过年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河南过年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河南过年习俗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唠唠亲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全家人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熬年”。守岁到五更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大年初一有禁忌

      大年初一,河南人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

      中原南北东西挤庙会

      很难一句两句话就说清楚庙会是什么,可是只要去河南**小小的庙会上转那么一圈,就立刻乐陶陶地明白了——庙会,首先得有座庙,在庙里安排一个值得信任的神;找个好日子来和神打个招呼,拜神祭祖的香火是不能少的;再给自己吃点什么买点什么,听听那些古老的传说,再把传说讲给没听过的人……庙会很有意思,想体会庙会的乐趣,首先,你得不怕挤——不挤的庙会,肯定不是好庙会。

      人民间传统习俗 “走亲戚”

      河南走亲戚规矩甚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初一之前称拜早年,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拜年要先长辈、后*辈,先近邻、后远亲。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饭。

      人民间传统习俗“破五”

      之所以称“破五”,意为从此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饺子、放鞭炮之习相沿不变。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河南*顶山、许昌、南阳、宝丰一带一般中午放鞭炮,不过破五不准吃面条或面稀饭,吃馒头不准剩。

      人民间传统习俗 偷灯头儿

      正月十五豫南一带,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的风俗,点灯盏时,邻家子女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有的地方自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灯”,“面灯”或“灯馍”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河南省18地市过年习俗

      河南鹤壁

      贴对联——新的一年新的开始,红红火火,写上自己对于未来的期盼。每天工作一天回家都会感觉很温暖。但是现在家里面没人会写漂亮的毛笔字了,只能上街买现成的,贴上春联,准备迎接新的一年了!

      河南三门峡

      打扫卫生——过年了,打扫卫生,请保洁贵,那就自己动手吧。准备过年喽,洗窗帘,换被套,搞搞卫生,听听喜欢的音乐,等待团聚,很安详的`小家。

      河南安阳

      办年货炸丸子——过年炸丸子在我脑海里记忆很深刻,还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前几天我都很期盼这天可以快点到,因为可以在炉子边等刚炸好的丸子。然后,吃着热腾腾的丸子,那个感觉真是很幸福噢……

      油炸肉丸+酥肉,安阳人每家过年必备菜之一 五香卤猪舌 接下来就是老爸最拿手的硬菜了:红烧鲤鱼,那叫一甜、辣、香 壮士饥餐——腐卤肉,别只看长相,这肥而不腻 。 凉拌酸辣包菜,让人吃了满口留香~ 虽然春节期间美味佳肴众多,但是小伙伴们也要注意健康饮食哦!

      河南信阳

      回老家——家里准备的信阳**,跟其他地方烟熏火燎的**不同,纯属自然风干,没有一点烟熏味,四五个月之后,味道极佳,**鳝片,**炖萝卜……

      河南商丘

      逛集贸市场——乡村镇上的集贸市场,聚满了来购物的人,大部分的是普通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仔仔细细的在挑选过年要买的食物,为的就是给自己最亲的做一顿美味的年夜饭,所以,那些*时外出的人儿,不要去抱怨饭菜难吃,因为那是用心做出来的!!

      河南郑州

      关键词:乘坐公交车——之前也经常坐公交,春节到了,街上行人少之又少,都在家里团圆过年,但公交车司机他们都坚守在一线岗位,忙的没有回家,特别感人,特别感动,特别辛苦。

      河南洛阳

      洛阳栾川伏牛山滑雪——不下雪的冬天还像话吗?冬至、大寒不下也就算了,眼看都过年了,老天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羊年还怎么过啊?实在不行,只能去滑雪场沾沾福气了。

      河南*顶山

      包饺子——今年过年**包饺子吃,大家同意不同意啊?我用各种蔬菜汁和面,包出来彩色的饺子,看上去就赏心悦目,虽然*时在酒店也能吃到彩色的饺子,但是自己包的自己放心,还有全家人一起的乐趣,过年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快乐的干一件事情!新年到,饺子已包好,等待下锅!

      河**口

      祭祖——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忘了我们的根。回老家祭祖。

      河南漯河

      关键词:火车站——忙碌了整整一年,终于放假能回家了,错过了除夕夜陪父母吃团圆饭,感觉很内疚,在家的日子一定多陪陪爸妈。

      栗子下火锅是我自己的独创,栗子去了外壳后,下锅煮或蒸,配火锅别有一番风味;鲜美的荸荠也是火锅常备料;超市里买来的海鲜丸子;新鲜的猪羊肉;蒜黄下火锅也很有嚼头。

      河南新乡

      关键词:搓麻将——过年你们家搓麻将吗?不会喝酒打牌搓麻将,过年反而让人觉得无聊。过年玩玩麻将,参与的人多,比较热闹,符合喜庆的要求,比较轻松,带点彩,更能烘托出气氛,还可以边吃边玩,总之,麻将是逢年过节,居家旅行,必备之物哇!

      河南开封

      逛庙会——**山春节大庙会,在这里民俗手工艺传承人每天在现场为游客表演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展示宋代传统民俗手工艺绝活,景区内外处处披上节日的盛装,无一不在向广大游客传达吉祥如意的节日氛围!

      河南南阳

      大年三十下午在家包饺子,这是我们的晚餐哦,南阳桐柏的习俗,可选择中午和晚上过年吃,是不是很像馄饨?纯手工制作哒。

      焦作、济源

      过年没有炮声就没有年味儿。整上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饭开始,迎接咱们河南人的新年!不过现在空气污染那么严重还是少放点吧。

      周口、淮阳

      古称陈州,历史悠久。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发生了许多有影响的大事,也留下了很多古迹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太昊陵了。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周围五省数百县市农民云集进香,人山人海,极为壮观。河南信阳过年的风俗(扩展5)

      ——安徽合肥过年的风俗

      安徽合肥过年的风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下面小编为就带来安徽合肥过年的风俗,希望大家喜欢!

      1正月初一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民俗专家告诉**,其实拜年时跟除夕守岁直接相关的。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了年兽,所以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

      2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3正月初三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4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5正月初五

      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

      6正月初六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7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河南信阳过年的风俗(扩展6)

      ——临沂过年风俗

      临沂过年风俗

      *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光是过年,每个地方就有不同的习俗,我们看看下面的临沂过年风俗吧!

      祭灶王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大扫除

      临沂从小年这天拉开过年的帷幕,即“忙年”。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蒸馒头

      蒸馒头是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的习俗,每年小年过后两三天,家里人就开始忙着发面蒸馒头,蒸馒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面得发一大盆或者一大缸,蒸好的馒头要一直吃到来年正月十五。

      蒸馒头还有着很好的寓意,“发面”的“发”意喻发财、发家,“蒸馒头”的“蒸”象征蒸蒸日上。

      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剪窗花

      小年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剪贴窗花便是其中一项。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着人们祈求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狮子滚绣球、三羊开泰、二龙戏珠、五蝠捧寿、犀牛望月……

      写春联

      汉族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连珠。

      理发沐浴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婚嫁

      民间认为,诸神在小年之后就上天了,便百无禁忌,因此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拜早年

      到了小年,春节进入倒计时,人们开始为除夕夜守岁做准备。我们*常说的“拜早年”也是从小年开始算的。

      贴福字 守年岁

      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叫除夕,也叫“除岁”、“大年三十”等。这天晚上要“守岁”、“熬年”,要“高堂摆长宴,红烛照通宵”。要用一夜的欢乐祥和,象征着一年的欢乐祥和,因而不论大家小户都对此刻特别重视。除夕早晨要对屋内院内、大门里外进行再次扫除,达到里里外外干干净净。对屋内院内不好看的地方或杂物要用席箔遮挡起来,一方面是讲卫生保健康,要整齐好看,另一方面是过年要请财神、福神、喜神、贵神等诸神,家中如太脏太乱,众神会认为这家太穷没福,留不住他们,因而要极力把家中收拾的得好一点,给诸神一个好印象。另外,过年了,有些东西人们看到了觉得不吉利也要藏起来,过年五更必须把它们藏起来,家中任何人不可以看到。这样神顺心,人顺心,自然有好运。

      除夕中午,打好浆糊后,先挂财神画轴子,再贴灶神、门神。贴门神最忌贴翻了,贴好后,闭上门来,左右门神必须对脸,如果贴翻了,闭上门来就会背对背,因而民间有“反贴门神——左右为难”的歇后语。贴好门神后接着贴对联,先贴大门两侧的对联和大门的斗方,再在院内贴主房、偏房、厨房、仓房、栏圈门口的对联。贴完对联后再贴屋内年画及过道走廊上的戏剧画和《水浒》人物画。最后贴各种小物件上的春条,也要先贴“出门见喜”、“满院春光”,再贴床上、牛槽及各种工具上的,贴到最后大人就不贴了,叫小孩子们贴“酉”贴,这是叫他们从小就实习,直到贴完为止。最后没处贴了,把鸡舍、狗窝、尿盆上也贴上个“酉”。

      这时,大人们要拿梯子或高凳子来,在大门口最上边贴“福”字,插挑笺和过门笺。为什么把福字写的很大,贴在最高最显眼处呢?据传与姜子牙他老婆有关,说在姜子牙封神时,他的老婆马氏也去嚷嚷着要封神,姜子牙说:“你是个穷命,担不得一点点福,就封你个穷神吧。”马氏说:“封我个穷神人们都不喜欢,你叫我到哪里去落脚呀?”姜子牙说:“凡有‘福’的地方,你都不要去,没‘福’的地方你随便。”后来人们都怕穷神到家,过年就写个大“福”字贴在最显眼的地方,一直就延续了下来。有的地方贴“福”字倒着贴,取谐音“福到”了。

      挑笺、过门笺是用红、绿、黄、蓝、紫五色纸摞在一起,用刀凿刻出来的镂空图案。过门笺上有“人财两旺”、“招财进宝”等字样,在大门、屋门、灶王处都要贴两三行。挑笺是用五色纸凿出来的花纸串,要用芝麻秸挑起来插到屋檐里,微风吹动,飘飘摇摇非常好看。有的地区有些户,还在门上龛两头插上几根桃条,说这样能避邪驱鬼。

      同时,还把芝麻秸撒在院中,芝麻秸不够就撒上部分豆秸。这有两方面的用意,一是过年踩着芝麻秸步步登高,另一方面,过年必须全夜敞着大门,有人进门就听到踩得芝麻秸响,也能起到防盗的作用。

      拜年

      据传说,拜年起源很早,古时侯,人们为了防被“年”和“山魈”吃掉,冬春之交的晚上,点火上灯,守夜驱妖,第二天早上起来,互相一见面,都知道没被年妖山妖吃掉了,就互相祝贺道喜。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延续成了拜年。开始还是不系统,不普遍的,到了唐朝,经李世民一号召,就成了全国普遍的礼俗。

      沂蒙地区互相拜年都不带礼品,一般是姑娘媳妇结队,兄弟子侄同行,走街串户逐一叩拜。首先拜本族长辈和兄长,也拜庄邻长辈和亲朋。见到长辈后要说吉利话并跪下三叩首,同辈见面行抱拳鞠躬礼。遇到领小孩来的,长辈一般都赏给孩子花生糖果之类。

      如果不是应上门拜年的对象,在街上碰到了,也热情地说些“某某新年好!”或者“祝你新年发财!”之类。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辛亥**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们仍习惯把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旧历年”、“阴历年”。年节早见于《尚书·舜典》,到汉代民间习俗就已相当繁多,至今仍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公职人员放假3天,民间欢庆持续半月。

      春节旧俗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地区俗规

      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息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

      之意。地当京杭大运河的微山县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儿童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初一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庆祝活动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贡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邹*初三下午送年,俗称“送百神”,又称“圆年”。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商人之家都要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祀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岳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接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岳家给姑爷的'回礼是10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娘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娱乐活动

      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球赛等形式多样。正月初二至十六日,曲阜城内有鼓楼门会,并开放孔庙。会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戏表演,有曲艺表演,有卖玩具、卖花炮、卖花、卖油炸糕等诸种摊贩。此会以十四日为最盛,乡下有不少人进城赶会,俗称“赶逛会”。孔府的**、太太为观赏会中热闹场面,在孔府大门里面墙边筑台搭棚,悬灯结彩,在台子临街一面挂起竹帘,隔帘观光。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山东过年习俗:孔府年节

      孔府年节有一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

      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来孔府拜年。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

      山东宁阳县过年习俗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山东崂山过年习俗

      春节期间,崂山村村镇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元宵节是*民间传统的灯节。崂山沿海的渔村里,鞭炮齐鸣,渔民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来到各自的渔船上送灯,预祝新的一年渔业丰收。河南信阳过年的风俗(扩展7)

      ——昆明过年风俗

      昆明过年风俗

      在昆明过春节,真该好好了解一下老昆明的过年习俗。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昆明过年风俗,欢迎大家阅读!

      年货备得齐

      昆明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年俗是,要在房梁上挂一个**的米花团,上面画上各种花纹,最常见的是写一个“福”字,倒挂起来,如彩灯一样,寓意喜庆。说起米花团的味道,周家骅摇了摇头:“这米花团特别硬,吃的时候很费力,要用刀子将其剁开才能吃。现在一些老街子还见得到。

      年三十团圆饭苦菜不上桌

      大年三十这天晚上,要在祖宗牌位前供奉香橼和佛手这两种水果,有拜祭祖宗之意,也有敬佛礼佛、期待结下良缘这样的心愿。拜祭了祖宗之后,才能吃团圆饭。

      说到年三十的团圆饭,就不得不提“猪八碗”。农村里杀了年猪的往往都会按传统做出琳琅满目的佳肴,有千张肉、炸黄条、煮白肉、宫爆肉、回锅肉、小炒肉、***等,统称“猪八碗”。虽同为猪肉,但是因为做法不同,因此吃起来也不会生腻。

      除了“猪八碗”以外,鱼、长白菜和青蒜都是必不可少的。年夜饭的餐桌上必须有鱼,并且最好是一条完整的鱼,寓意年年有余。长白菜可以和萝卜一起煮,萝卜切成圆片,类似铜钱形状,若是谁吃到萝卜就相当于吃到了铜钱,那是一个好兆头,而长白菜则意味着“长命百岁,常吃常有”。青蒜炒肉则意味着要对过去的一年进行“清算”和整理。但是,这天晚上唯独不吃的就是苦菜。这些菜肴,皆是取其谐音,并非迷信,不过是讨一个好彩头之意。

      年三十晚上是全家大团圆的好日子,这种团圆比中秋节更加隆重,因此全家人(除了小孩)是不睡觉的,这也叫守岁。守岁其实是“守祟”,传说是因为有一种叫“祟”的怪物专吃小孩子的心肝,大人们为了守护小孩,不得不彻夜不眠。

      “从下午五六点到子夜12点,人们就开始不停地放鞭炮,气氛十分欢腾热闹。放鞭炮的习俗也是源自对‘祟’的驱赶,不过鞭炮里的硫磺对驱赶鼠害虫疫也有一定的作用。”周家骅说出了自己对于鞭炮的看法。

      另外,在守岁的这一晚,街头会有舞龙耍狮的表演供市民们欣赏。据周家骅回忆,舞龙最多的地方是桃源街和青云街,龙灯队爱在这些人多热闹的地方表演。“当年耍得最好的龙狮队要数‘两广消防队’了,那些大狮头憨态可掬,摇头晃脑地十分招人喜爱,几乎每一家门口他们都要去舞一下。”周家骅说起来还是神采飞扬,仿佛还置身于小时候龙飞狮斗的欢天喜地里。不过,他似乎也有几分遗憾:“不过,因为小时候家境不好,为了免去给龙狮队放鞭炮和发红包,我们只能关起门来,从门缝里偷看表演。等到人家走远了以后,我们才敢开门观望。”旧时因为没有其他娱乐条件,看龙狮大赛几乎是老昆明人最愉快的事情了。

      大年初一不能花钱

      大年初一一大早,首件事就是“翻梢”,昆明人在备置年货的时候会挑一根长长的甘蔗,带回家倒置在门后,进行“封门”,待到大年初一一早将其翻梢,取“在新年收入翻梢”的意义,这也是昆明这边最为特别的一个年俗之一。而家里妇女一般会早起蒸米糕,米糕最表层是红糖,吃米糕寓意年年高。而大部分人早起会到圆通山看日出,周家骅说:“过去站在圆通山上一望无垠,能看到天边,很多人都是去迎接新年的第一缕光。”

      初一当天会吃得比较节省,老风俗规定那一天不能动火、不能动刀、不串门、不走亲戚、不惹是非、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特别忌讳“死”字。而在饮食上,午饭吃糖煮饵块,有的家庭还会放上白酒或者蛋花,意思就是甜甜蜜蜜,几十年过去了,周家骅老人至今依旧保留着这个传统。除了年糕和糖煮饵块,这一天都是吃现成的食物,也就是大年三十剩余的饭菜。另外,初一不能花钱,老的说法是初一花钱,一年都在花钱。总体说来,大年初一给人一种很俭朴的感觉。“初一是一年中最节省的一天。”周家骅说。

      大年初二走亲访友

      昆明人从初二开始就走亲访友,互相拜年,饮食上则吃得更为丰富,主妇们把年前备的年货能用的都拿出来大显身手,有兔子、鹅,甚至海鲜。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炒饵块。炒饵块,也就是“大救驾”,需要有鸡蛋、木耳、韭菜、番茄和火腿等配料。

      而这样的状态,要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七,当然,经济拮据的家庭一般就过3天,而按农村的说法则是要到正月十五年过完才出去干活。

      正月十五吃包心汤圆

      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做包心汤圆,吃完汤圆这个年过得也就圆满了。过去,昆明最著名的就是四喜汤圆,馅里有花生、豆沙、芝麻等。

      另外,赶街灯也是一个传统习俗,在文明街、景星街一带可以看到张灯结彩,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白兔灯,能得到白兔灯,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高的奖赏。而在农村,则是请剧团的人到村里唱传统的滇剧花灯、京剧等,那时候的表演有点像现在的“文化三下乡”。

      过完正月十五,整个年也就结束了,大家恢复正常生活。

      一、贴门神、贴春联少不了

      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如今,贴门神的人少了,贴春联的却还是比比皆是呢!

      二、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如今,已经演变为繁忙的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的宝贵时间了,小孩则拿着压岁钱的玩在一起。

      三、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如今,爆竹燃放都有固定的点了,小孩子大多数时候都是看爆竹而不是放爆竹了。

      四、挂甘蔗

      春节的前几天就会有人开始抢购堆成小山似的甘蔗。这种甘蔗尾部带一点根须,顶上留着长长的绿叶,都是成双成对的卖。到除夕夜十二点的那一刻,要把甘蔗根冲上叶朝下地放在门后,表示“翻梢”,预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两根甘蔗则**好事成双,甘蔗象征着步步高升和一年从头甜到尾。

      五、吃长菜

      昆明年饭中一定会有一碗菜,是年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菜是将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煮一大锅,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过小年。长菜要一根根完整的煮,通常有蒜苗、青菜等等。寓意长吃常有,长长久久。

      六、炒饵块

      过年的这碗饵块是用老**、腌冬菜、青豌豆、甜酱油一起炒,油漉漉香喷喷,既是下酒菜又是主食,现在更是许多滇味餐厅老少咸宜的畅销菜品。

      七、逛年货街、庙会

      过年前,老人就会带着小孩子去年货街上面购置过年的用品了,吃的有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糕点糖果,最有地方特色的是饵块红糖以及米花团;用的有鞭炮香烛、春联门神等,最特别的是还要大量的青松毛(即松针),红火火的年货街与庙会再配上大人小孩都穿着的火红新衣服,好一派新年好兆头。河南信阳过年的风俗(扩展8)

      ——南方过年的风俗

      南方过年的风俗

      过年的习俗,南方和北方有很大不同。比如,吃新年饺子。这对于北方人来讲,非常重要。不吃新年饺子,那就算不上过年。而南方人则更看重年夜饭,只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围住在一起吃完一顿年夜饭,则就算过年了,有没有饺子则就无所谓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南方过年的风俗,欢迎阅读。

      四川

      ****四川:“羌年节” 羌族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现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

      灯会是**民族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每逢过年过节时很多地方都有挂灯笼、办灯会的传统。而对爱热闹、尚祥和的四川人来说,过年不可无“灯”,灯会成了川人过年不可少的“年货”。因此之故,四川灯会历史悠久,水*高,被誉为“天下第一灯”、“*灯会之首”。尤其是成都灯会和自贡灯会,气势之磅礴、构思之奇巧、工艺之精湛、地方风情之浓郁,成了*地方灯会之翘楚。

      福建

      福建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广东

      在广东潮汕地区,农历十二月***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会逛花市,行花街,百合、橘树、菊花、桃花等都必不可少,因为花是最有好运的行花街,可以交好运,新年吉祥。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表演。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给长辈。

      浙江

      在绍兴,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

      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旧时,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抲年鬼”的风俗。“抲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时候旧岁将要辞去,新年就要到来,为了千家万户,***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间之鬼抲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

      海南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除夕晚上,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初一**,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宗教的*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江苏

      江苏各地过年习俗都有一些独特之处。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也随之逝去。河南信阳过年的风俗(扩展9)

      ——东北人过年的风俗

      东北人过年的风俗

      春节是**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人情感得以**、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东北人过年的风俗,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泡腊八蒜

      在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会一天赛过一天,腊八可以说是过年序曲的一个开头。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虽然简单,却有讲究!

      蒜得用紫皮蒜,因为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醋要选米醋,因为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

      腌制的时候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如同翡翠碧玉。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不仅味道独特,爽口味美,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

      □腊八蒜的起源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腊八算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二、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并不是东北地区春节特有的习俗。腊八粥传说来自印度天竺,但现在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而是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粥”以谷类作为主要原料,又以豆类、果仁等作为配料,不仅是习俗和美食,更是养生佳品。

      三、杀猪菜

      在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用。谁家杀猪都要用酸菜和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杀猪菜”。

      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

      过去,在农村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无论哪家杀年猪都必定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吃杀猪菜,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那时,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加入水,放上盐,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这种菜不是刚做的好吃.而是多做.以后吃的时候一热.那才是最好吃的.

      四、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亲戚朋友来拜年时,就请他们吃糖果和瓜子等。还有拜年时送的礼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

      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

      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年货的品种有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

      五、祭祖上坟

      年前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祭祖上坟,纸钱和纸元宝可以在街边买到现成的,也可以买来金箔纸自己叠元宝,一般家里老人都会自己叠元宝。等到上坟时候,带上纸钱和一些水果点心,离得近的,要到祖坟地去祭扫,离得远去不了的,要在十字路口烧纸祭祖。

      六、***糖瓜粘

      腊月***是东北的“小年”,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或腊月***的祭灶节为小年。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在东北,小年这天要祭灶。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

      祭灶时要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锦州又称小锅白糖)、关东糖供着,希望灶神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有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七、其他准备

      “***扫房子”。腊月***这一天要扫房。过去的农村住*房的时候要用报纸把室内墙面和顶棚裱糊一遍,现在不需要糊墙则用鸡毛掸子或扫帚扫掉房顶的蜘蛛网和灰尘,屋里屋外全面进行大扫除,这就是辞旧迎新。

      节前还要蒸馒头、蒸黏豆包、蒸好以后放到外面冻起来,过年时只要放在锅里热一下就可以慢慢享用了。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粘豆包是一种满洲食品粘豆包,满洲人传统上喜欢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等。目前在东北地区仍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天然冰箱)中保存过冬。

      制作方法是将红小豆或大芸豆煮熟,捣成豆沙酱,放入细沙糖,攥成核头大的馅团。用揉好的黄米面将豆馅团包入里面,团成豆包状,放入波罗叶(苏子叶)的屉中大火蒸二十分钟,即可出锅。

      吃的时候可蘸白糖,吃其香甜粘;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

      守望民俗:老东北的粘豆包

      八、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

      过年家家都要贴对子(春联),村里谁的毛笔字写得好,人们就会带着笔墨和红纸,请人帮忙写副对子。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养猪的要在猪圈上贴上“肥猪满圈”,粮囤子上要贴上“粮食满仓”,马车和拖拉机上要贴上“出入**”的字样。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小小的“福”字。“福”字**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九、年夜饭

      东北人过年最为讲究的要数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年夜饭了,这可能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家人团圆,欢聚一堂,有说有笑。东北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质量,通常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这四样菜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这顿饭就显得非常不“地道”、不“东北”。

      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梨、冻柿子。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冻秋梨是将普通白梨冰冻变成乌黑色,硬邦邦的,砸到地上,也不会有丝毫损伤。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十、饺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饺子包好煮好,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之后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饭前也要要放爆竹。

      十一、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十二、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初三以后一直到二月二,是走亲访友,朋友间相互请客拜年的时间,过了二月二,才算过完了年。

      十三、高跷和秧歌

      高跷和秧歌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虽然城市中的表演已不再像往日那样红红火火,但一到过年还是会让这一传统项目得到最大频率的**,生长在黑土地的人们那热辣豪爽的性格全都在这热情洋溢的大秧歌中挥洒出来,让你体验到的不只是过年的喜庆,更多的还是来年的好兆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